找到相关内容1074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“自身意识”与“自我意识”问题

    。而自大乘佛教始,便有了关于“第八”和“第七”的进一步区分。当然问题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将意识分为多少种类,而在于把握其中的基本要素和结构。这也是许多唯识学大师们的共识。   无论“八”还是“六...主张“意识”要优于前五。这也适用于第七第八。故而前五为五“色根”,后三为三“意根”。   但第六的“意”(Manas)与第七、八的“意”不同。我们这里先按欧阳渐或印顺的说法将“意”理解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2646601.html
  • 第三能变

    间断转变故,欣戚舍行互起故,皆与苦乐舍三受相应。即皆领纳顺违非二之境相故,于顺情境起乐受,于违情境起苦受,于非顺违境起舍受。   五、所依门   此六转识之生起,皆以根本第八为所依止。即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,得有前六之现行。易言之,即前六,依第八中生果功能即各自种子而生起。故根本识者,此六之因缘依也。然前五以五根为不共依,而五根由现行第八执受得有,故前五得云以现行第八为所依。此根本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748262.html
  • 三能变概念浅析

    parina^ma的汉译,近人霍韬晦译之为‘转化’,日本学者译之为‘转变’。此种‘能变’有三种,故谓为三能变。即:  (1)异熟能变:又称初能变、第一能变;指八中的第八,即阿赖耶识。异熟原有多义,此处唯取其...:‘异熟习气为增上缘,感第八,酬引业力,恒相续故,立异熟名。感前六,酬满业者,从异熟起,名异熟生,不名异熟,有间断故。’亦即第八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,故名真异熟,又名异熟识。  (2)思量能变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165078.html
  • 对“诸识皆属虚妄”与“现量是正确认识”两个看似矛盾说法的抉择

    实际上是解决了此问题。 首先,关于五是不是遍计所执性,该论指出,有两种观点。一种观点认为,八都有执。而正确的观点应为:只有第六和第七有执,前五第八无执。为什么前五第八无执?该论列举了一系列理由,其中相当重要、且与本文下文讨论关系密切的一条理由是:能起执的是慧心所,第八无慧心所相应,前五只有微弱的慧心所相应,不会起执。实际上,如下文所要分析的(指《佛教唯识学的认识论》一文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949697.html
  • 賴耶的转依

    惑障就不复存在。其次非障的有漏法及劣无漏种,亦当舍弃。这些待第八转成无漏时,自然不会再执持有漏及劣无漏种子,从而无需作意,自然断舍。 二障既断,则菩提涅槃二果可得。菩提即是无漏智,生起无漏智的种子,虽是无始以来就存于第八中,但因被所知障蒙蔽,不能生起。所知障断,无漏种子即得现前,名为菩提。无漏现行既起,则将永远相续不断,唯识的转识成智都包括在其中。智有四智,一、成所作智,是前五转成的,二、妙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356532.html
  • 赖耶的转依

    的圣道相敌对,圣道现前,惑障就不复存在。其次非障的有漏法及劣无漏种,亦当舍弃。这些待第八转成无漏时,自然不会再执持有漏及劣无漏种子,从而无需作意,自然断舍。   二障既断,则菩提涅槃二果可得。菩提即是无漏智,生起无漏智的种子,虽是无始以来就存于第八中,但因被所知障蒙蔽,不能生起。所知障断,无漏种子即得现前,名为菩提。无漏现行既起,则将永远相续不断,唯识的转识成智都包括在其中。智有四智,一、成所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558716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,何必常常念?

    何必常常’的理论是正确的,那么大家吃饭总算诚心罢,也只要吃几粒就好了,又何必常常吃呢?假使说吃饭和念佛不一样,我认为事虽有别,理却相同。  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,是为了断除妄想;使前六不攀缘,则第七就无所执,第八也无所藏,不执著就不会造诸恶业,当然不会遭恶报。而念佛之法,如逆水行舟,只要停止前进动力(攀缘),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,如把船头调个方向,再加上动力(念佛)顺流而下,必能早日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2/18434920677.html
  • 谁创造了复制人?--佛教的有情生命观

    成唯识论》卷二称之为第七第八:「一谓异熟,即第八,多异熟性故;二谓思量,即第七,恒审思量故。」(注十三)   有情生命所依存的外在环境,称为「器世间」,相当于现代所说的「世界」,是指山川草木、土地家宅等。「器世间」由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尘境构成,属于五蕴中的色蕴。《唯识三十颂》认为「器世间」也是由第八的因缘力而转变出来的,这是唯识学派对心识与外境关系的独特见解,称为「唯识无境...

    见晋法师(香光尼众佛学院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2246465.html
  • 阿赖耶识——小宇宙 第八

    即五)和掌管、合并上述五的功能的第六,以及在相当第六的“意识”的底层,第七的“末那”,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笛卡儿所提出的“考虑自我”,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的“末那”吧。   而佛法认为,第七的“末那”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。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,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,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。所以自我意识(第七)的更深处,还存在着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。第八的“阿赖耶识”也被称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49570.html
  • 佛陀善于运用各种姿势和动作

    佛陀善于运用各种姿势和动作   佛陀认为: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善恶的自由意志,但当他动了一个念头、说了一句话、或表现了任何一种行为时,都会在自己无穷的灵性(佛经上称之为“第八”、“藏识”或“阿赖耶识”)上播下一个种子。这种子在将来的或来世间遇到适当的“缘”后,便会产生某种结果。行善的种子感应乐果,恶的种子感应苦果(佛经上称之为“种子起现行”)。由这种理论,我们可以调和“遗传学派”和“环境学派”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450156.html